20 世纪 50 年代末,Walter Heymann 开发了一种实验性大鼠模型,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人类MN病理生理机制的许多知识。用级分 1A (Fx1A) 对大鼠进行肾炎被动免疫,级分 1A 是来自大鼠近端肾小管刷状缘的抗原混合物。这些大鼠会出现蛋白尿性肾小球病,其组织学特征与人类疾病几乎相同。该模型及其结果已在其他地方得到详细综述;然而,有助于建立 MN 发病机制的几个关键发现需要特别强调。关于上皮下沉积物的来源最初存在争议,早期流行的观点是它们代表沉积在肾小球中的循环免疫复合物。其他人推测自由循环的抗原最初“植入”在GBM中,随后与抗体结合。使用离体实验对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固有的靶抗原进行确定性实验。HN 中的主要靶抗原最终被确定为跨膜蛋白巨蛋白,它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家族中的内吞受体,位于大鼠足细胞足突和近端管状刷状缘的包被小窝内。
大鼠Heymann 肾炎( heymann nephritis,HN) 模型的病理改变及表现与人类膜性肾病十分相似,已作为人类膜性肾病的模型普遍应用。HN 又分为主动型Heymann 肾炎( active heymajln nephritis,AHN) 和被动型Heymann 肾炎( passive heymann nephritis,PHN) 。其中PHN 是大鼠通过直接静脉注射抗肾小管刷状缘提取物( Fx1A) 的抗体( 或抗血清) 诱发,由于病变稳定,所需时间短,且尾静脉注射相对于足垫注射对动物的疼痛刺激更小,故实用性较强,应用更广泛。
实验动物:SPF 级健康雄性SD 大鼠
造模方式:尾静脉一次性注射Fx1A 抗血清4 ml /kg、6 ml /kg、8 ml /kg 以及生理盐水8 ml /kg
观察指标:
(1)造模前及造模后7 d、14 d、28 d 将大鼠分别单独置入代谢笼收集24 h 尿液,行24 h UP 测定
(2)次日取血标本,全自动生化分析仪( 温州市中医院检验科提供) 测定血清白蛋白( Alb) 、肌酐( Scr) 。
(3)将肾组织分别用4%多聚甲醛常温固定24 h 后行光镜病理学观察;
(4)用生理盐水浸润的纱布包裹肾脏组织后置于- 20 ℃环境立即行冰冻切片用以免疫荧光测量。
西安迈博睿生物提供动物造模型及rabbit anti-Fx1A serum,欢迎咨询采购